河南各地争相布局智慧农业

来源:未知    作者:主任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04    

多地探索智能农业布局

    未来的农业生产谁来管?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变化,这个问题也开始变得越发现实。

    近日,南阳市政府与致生联发、中线渠首(南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南阳市智慧农业项目,3.53亿元合同资金全面介入南阳市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意欲解决农业生产链条“零碎”的现状。

    作为南阳市有机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核心内容,该项目建设将分为智能冷链系统、种植基地智能大棚、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四个部分展开,计划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最终验收,并正式上线运行。在基础项目建设同时,中线渠首公司还将在北京市建立200家覆盖社区的直营专卖店,将农产品直接配送入户。

    布局智慧农业的,不是只有南阳。在该智慧农业项目签订前仅半个月,鹤壁市就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信通讯集团联合成立的中国智慧农业研究院,重资投向农业高科技研发、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智慧农业研究项目上。而洛阳、商水县、西华县、永城市等我省多个市、县,今年同样积极布局和引进智慧农业综合项目,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能力。

    为何各地纷纷看上“智慧农业”这个尚属陌生的概念?基于物联网所产生的多功能特性,是最直接的诱因。唯创咨询分析师魏东明告诉记者,相比利用互联网扩大销售的电商化,智慧农业带来的更多是“基因”上的改变,“简单说,就是将分散的农业板块打通,辅佐以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质量控制预测等,将农业产业工业化”。

    以南阳市智能农业项目为例,在传统种植销售外,更多布局的是智能冷链、溯源等系统的建设,并利用国内“高分卫星专项”,建立基于遥感大数据的中线渠首农业大数据中心,对南阳市的水文、土壤、作物、灾害等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而鹤壁中国智慧农业研究院,同样也是在信息化和标准化上做研发,通过全产业链培育,达到农业生产销售智能化生态。

    “让农户像上班一样劳作,将农业产业各环节打通,这是智慧农业作为物联网尝试的典型作用。”中线渠首公司一位人士表示,目前项目涉及的有机种植、采收、包装等各方面标准已制定完成,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自有基地和系统建设,“这就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农户增收、农业标准化融合在一起,也是现代农业的高标准探索”。

    建立标准模式还待时间考验

    技术、能力不断升级,让智慧走到田头,但客观看,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尚缺乏肥沃土壤。

    “整体来看,尝试智能化项目的公司或合作社,项目大多小而分散。大规模链条化,还缺乏标准模式。”魏东明称,如将农业智能化看成一个整体,目前各个环节处于单一生存状态,“各做各的项目,想做整体生态,投资、运营都是瓶颈”。

    这种现实情况,即便是尝试智能农业综合项目的地区,同样并不避讳。焦作一县级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智能化项目前景广阔,但投资过大,环节过多,因此多数地区目前将主要精力还放在解决农户出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这并不是一加一的问题,每个环节的智能化累加起来,就变得非常复杂,资金也很难跟上。”

    他表示,大投资的智慧农业生态,在一定阶段会导致生产成本远高于市场供应价格,造成投资回收、见效缓慢,降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如南阳智慧农业项目,民间资本面临现金流压力,需要通过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以及其他金融方式补充现金流。“这是农业PPP特点之一,寻求与社会资本合作,也是推进智慧农业项目的最好办法。”

    除此之外,缩减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的智能农业,还面临人才、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等制约。上述农业局人士坦言,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大,合作社、农业企业缺乏高素质科研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人才引进缺乏抓手,更没有有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同时由于农业长期采用的是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小农生产仍未因为土地流转而得到根本性改变,使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推进速度缓慢。

    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智慧农业最为仰仗的现代化农业软件和市场拓展能力滞后。魏东明称,同样一款工程软件开发,农业类成本要远高于工业类,导致软件即便开发出来,质量未必能满足智能农业需求,且后续软件服务几乎没有。

    “智慧农业是适应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而对农业提出的一种新发展思路,但还需长期观察和探索。”魏东明表示,随着多样化的智能农业模板得以复制,尤其是与智慧城市系统的打通,将很大程度解决目前城乡以及农产品产销方面的矛盾与弊端。

 
责任编辑:主任
首页 | 智慧河南 | 智慧科教 | 智慧城市 | 智慧金融 | 智慧能源 | 智慧环保 | 智慧访谈 | 智慧党建 | 智慧视觉

Copyright © 2002-2022 智慧中国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豫ICP备17000693号-1  技术支持:优站互联

电脑版 | 移动版